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张文珂 通讯员 王莎
A股正迎来一轮久违的行情。
8月27日,A股成交额再破3万亿,较上个交易日放量4865亿。而在本月内,A股市值总金额突破100万亿元,同样刷新历史纪录。
资本市场信心的提升,不仅折射出经济活力的复苏,更承载着投资者对市场未来的积极预期。
在这场“上市竞速赛”中,山东各市的表现亦可圈可点——而从区域分布来看,上市公司的高度集聚,正成为观察地方经济成色的一个重要窗口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场竞赛中领跑的个案,并不是来自“万亿之城”,而是来自淄博高新区。
黑马
随着山东年内第四家A股公司山大电力在创业板上市,山东A股公司总数达到310家。
从地域分布上看,青岛、烟台、济南三城分别以64家、51家以及47家的总数位列山东前3位,淄博则以35家的总数紧随其后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山东新增的4家A股公司中,有一半来自淄博。更确切地说,新恒汇和信通电子这两家企业不仅在12天内先后上市,注册地还均位于淄博高新区。
随着这两家企业的陆续上市,淄博高新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4家、股票数量也突破16只。其中,A股上市公司13家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发现,淄博高新区已实现上交所主板、科创板、深交所主板、创业板、港交所和北交所“上市全板块覆盖”,在全省170余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,A股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前列。
事实上,淄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向来不乏亮点。
早在2002年,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沂源县就诞生了沪市上市公司山东药玻,此后时间里,先后有6家上市公司在此集聚,“沂源现象”成为彼时资本市场热议的焦点。
2010年,蓝帆医疗、齐翔腾达等4家企业在同年上市,跑出了资本市场的“临淄速度”。而如今,“淄博高新区板块”正呼之欲出,成为山东金融高地的新标识。
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:淄博高新区以占全省0.14%的土地创造了全省4.2%的A股公司;以占全市3.77%的土地,创造了37%的A股公司。
若以地均产值计算,淄博高新区平均每17平方公里就拥有一家A股公司;如果剔除代管的先创区,该数据将进一步压缩至每10平方公里一家,其上市公司密度已接近北京朝阳区水平。
如此高的上市公司密度,从侧面也印证了高新区良好的经济活力、创新生态以及营商环境。
以6月20日上市的新恒汇为例,很难想象这家企业在2017年曾因“担保圈”问题一度陷入债务危机。2018年,以虞仁荣、任志军为代表的投资人以4.65亿元受让原股东持有的新恒汇股权,企业由此迎来转机、步入新发展阶段。
再看7月1日上市的信通电子,前身则是成立于1996年的山东信通电器有限公司,2014年以前,信通电子办公地址位于万杰路98号,是一家土生土长的高新区企业。
梳理这13家A股公司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,包括信通电子在内,诸如亚华电子、智洋创新、一诺威等企业最初均起步于高科技创业园及周边,随后陆续迁入专业产业园区发展。
可以说,自淄博高新区建立以来,这些企业便在此扎根,与区域共同成长、彼此成就。
路径
企业密集上市往往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有迹可循。
能成为上市公司,这些企业必然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客观的营收水平,一般都是该地区企业的佼佼者。
而在业内人士看来,一个地区只有既满足企业生态优渥又满足企业数量充足两个因素,才能诞生数量可观的上市公司。
淄博高新区工信商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该区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9家,占全市总量的22.08%;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8家,占全市总量的31%。
与此同时,在淄博公布的20条重点产业链中,全市有56家企业作为链主企业。其中,淄博高新区有链主企业17家,约占全市总数的三分之一。
通过多年的产业培育,淄博高新区现已形成大健康、新能源、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。而上述13家A股公司,基本来自这三大主导产业。
由此可见,在强产业道路上的淄博高新区,通过上市公司收获了阶段性成果。
2021年8月,山东省公布上市公司孵化集聚区试点方案,全省共24个区县及功能区入选,淄博高新区名列其中。
而自2021年以来的五年间,淄博高新区已成功推动6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。
事实上,淄博高新区能够实现如此高频率、高质量的上市突破,并非偶然。其背后是一套系统而精准的培育机制:
一方面,持续增强企业上市意愿,建立分层次、分阶段的后备企业资源库;另一方面,对具备潜力的后备企业提供从政策辅导、融资对接、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。
比如,淄博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“企业挂牌上市合法经营认定一件事”改革,办事环节精简率超90%。
以新恒汇为例,其在最困难的时期得到来自地方政府与投资机构的协同助力,这不仅化解了债务危机,还通过引入新的管理团队和技术资源实现转型升级,最终成功上市。
类似这样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企业主体”的孵化模式,在淄博高新区已逐渐常态化、机制化。
而通过产业集群的打造,淄博高新区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推动形成了“上市一家、带动一批、辐射一片”的集聚效应。
对此,淄博高新区财政金融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田金宁告诉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,辖区上市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反哺实体经济,已带动了淄博高新区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。
“例如,新华医疗、新华制药等龙头企业通过再投资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,形成了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产业集群。”田金宁说。
意图
从最初的“沂源现象”到“临淄速度”,再到如今的“高新区板块”,淄博不同区域持续涌现的上市公司集群,正是这种培育路径有效性的明证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还获知,截至目前,长裕集团IPO进入“已问询”阶段,安得医疗等企业进入山东证监局辅导阶段,纽氏达特、淄博芯材、美氟科技等企业也在快速成长。
这种层层递进、持续发力的上市后备力量,也为淄博高新区未来几年资本市场突破提供了稳定预期。
此外,淄博高新区盛产上市公司,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实力的体现,也离不开市区两级对上市工作的重点部署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发现,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此前到高新区调研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时,就专门考察了信通电子和新恒汇两家企业,勉励他们运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,推动“科技—产业—金融”实现良性循环。
8月8日,淄博高新区召开的半年工作会议上重点指出,新恒汇和信通电子成功上市,坚定了区内企业积极拥抱资本市场的信心,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,深化资本市场突破行动,以优质企业的向上突围带动产业集群的全面提升。
官方数据显示,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,2025年上半年,淄博高新区地区生产增速及增量均位居全市前列……
不过,硬币还有另外一面,包括高新区上市公司在内,淄博35家A股公司均存在规模小、市值低的情况。
截至8月29日,注册地位于淄博高新区的新恒汇总市值为215.58亿元,新华制药、新华医疗则在百亿规模上下。与之相对应的是,注册地位于烟台开发区的万华化学市值则超过2100亿元,同样位于烟台开发区的“山东科创板第一股”睿创微纳,市值也超过300亿元。
从这个角度看,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从“数量增长”到“质量跃升”的转变,已成为淄博高新区区域经济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关键命题。
至于未来,淄博高新区如何成功破解这一命题,无疑将为更多区域的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方面,提供更具参考意义的借鉴样本。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暂无评论